六一节来临前夕,广东省工商局对市场上的童装进行了调查,在儿童服装的印花图案中发现超标的偶氮染料芳香胺(AZO),引起了消费者重大关注。当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与人体直接接触后,某些类型的偶氮染料与人体正常代谢物(如汗液)混合,能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而再被人体吸收,对人体危害极大。这部分偶氮染料就是可致癌的偶氮染料。除此之外,抽检过程中发现的服装的其他类问题仍需引起企业和家长朋友注意:
问题一:低成本助剂或致甲醛超标
本次抽查发现2种商品甲醛含量超标。甲醛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检测指标,服装甲醛超标会给儿童的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产生强烈刺激,造成呼吸系统伤害,并引发各种炎症。皮肤接触甲醛有致敏、发疹等反应。对婴儿的毒性则表现在气喘、气管炎、染色体异常、抵抗力下降等。
产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厂家在面料、成品或半成品后整理生产工艺中,使用了低成本的含甲醛的整理剂或助剂。
问题二:生产工艺处理不充分致pH值超标
8种商品pH值超标。pH值是反映物品酸碱度的一个指标,由于人体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健康皮肤的pH值在5.0~5.6之间),服装产品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有可能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平衡,引起皮肤过敏或感染,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本次监测pH值不合格的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全部偏碱性。该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厂家在生产工艺处理中没有对产品进行充分的中和或水洗。
问题三:劣质染料使用致色牢度不达标
5种商品色牢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染色牢度差的服装碰到水、汗渍、日晒、唾液或物理摩擦时,染料容易脱落和褪色,影响美观,且脱落的染料分子或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健康。
本次抽查到有关儿童及婴幼儿服装色牢度问题中,中耐摩擦色牢度有4种商品不合格,耐皂洗色牢度也有1种商品不合格。出现色牢度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产品染色时使用了劣质染料、染色后水洗不充分或者后整理不到位等。
问题四:商品缝纫强力不符合标准要求
2种商品缝纫强力不符合标准要求。抽查中缝纫强力不合格的样本,其衣带的缝纫强力最小仅有24N,缝纫强力明显不足。可见一些生产厂家对婴幼儿服装的缝纫强力重视不够,在缝纫质量上控制不严。
问题五:纤维成分含量与标称含量不符
20种商品纤维成分含量与标称含量不符。纤维成分含量是服装产品的主要品质指标,产品原料成分的优劣,是决定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纤维成分含量问题是历次监测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次监测纤维成分含量的问题最多,共有20种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不合格。
监测发现该项目不合格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实测的纤维含量与标注值不相符,如标注“涤纶30%,棉50%,锦纶20%”,实测结果为“聚酯纤维 48.8%,棉25%,锦纶26.2%”;其次,实测的纤维与标注的纤维成分名称不相符。如标注“涤纶65%,PVC20%,棉15%”,实测结果为“锦纶73.0%,粘纤27.0%”;再者,有部分商品纤维名称标识不规范,如出现“竹纤维”等不规范标称。
由于消费者在选购服装类商品时往往是依据明示纤维成分含量进行选购,纤维含量与标称含量不符或无纤维成分标识将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问题六:商品标识不符标准影响安全使用
18种商品标识不符合标准要求。虽然标识项目相对其他项目对产品的安全性影响较小,但为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强制性标准GB 5296.4有明确规定,生产企业仍应重视。
标识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没有标注制造者/代理商的名称和地址;二是未标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产品质量等级、安全类别,或标注不正确;三是没有严格按标准规定标注服装号型;四是产品洗涤方法标注不正确。
按照我国2011年1月14日发布并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考虑到儿童对外界的敏感程度,限量要求要远远严格于普通成人衣物:
项目 | A1类 | B2类 | C3类 | |
甲醛含量mg/kg | 20 | 75 | 300 | |
pH值 | 4.0~7.5 | 4.0~8.5 | 4.0~9.0 | |
染色牢度/级 | 耐水(变色、沾色) | 3-4 | 3 | 3 |
耐酸汗渍(变色、沾色) | 3-4 | 3 | 3 | |
耐碱汗渍(变色、沾色) | 3-4 | 3 | 3 | |
耐干摩擦 | 4 | 3 | 3 | |
耐唾液(变色、沾色) | 4 | —— | —— | |
异味 | 无 | |||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AZO)mg/kg | 禁用4 |
1.A类:婴幼儿服装类
2.B类:可与皮肤直接接触类产品
3.C类:非与皮肤直接接触类产品
4.AZO:检出限20ppm
相关链接:
咨询:纺织服装产品安全测试 检测市场部
全国免费电话:4006-721-723
热线:0571-87206587 传真:0571-8720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