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产品开发及活性成分选择的精准考量
发布时间:作者:访问次数:1664

在新法规背景下,化妆品配方对功效的需求成为重要的考虑,配方原则也逐步从此前的物理化学思维转向生物化学思维。活性成分如何选择,即如何在配方中稳定,如何经皮渗透,如何定位,如何释放将成为未来长期考虑的关键要素。

化妆品主要是外用产品,由于有皮肤屏障的作用,所以决定了化妆品配方具有不同于经口服用产品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从两个大的方向考虑,即:安全和功效。

安全:即时安全性、长期安全性,长期使用, 累积性,不经肝静脉吸收,无首过效应

功效:稳定、无交叉反应、经皮吸收、靶向定位、释放、代谢(前体类)。

安全性一直是护肤品中高度关注的问题。安全性为什么如此重要,甚至比药品要求更高。

这是因为,基于如下考虑:

1.1护肤品外用,暴露在环境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某些成分如果浓度过高,可能对部分使用者产生直接刺激。

或者,成分本身并不导致刺激和敏感,但在特定条件下,如遇到光,会诱导光敏反应,视黄醇、芸香甙、橙皮苷等出现的过敏反应可以归为这类条件性光敏反应。

由于护肤品局限于外部使用,不经过肝静脉吸收,因此可以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解毒)。因此:有些成分初级产物的出现细胞毒性,如氢醌,杜鹃醇。

化妆品法规与安全,化妆品活性成分,化妆品功效,产品开发

有些成分虽然不会产生急性刺激或致敏,但代谢周期长(通常指半衰期t1/2),经过长时间的蓄积会诱导产生毒性(初级产物和刺激代谢产物),如甲苯、二甲苯残留物,以及重金属、农药残留、汽车尾气和烟草中的

其次,蓄积毒性除了初级产物引起的毒性之外,还有些物质渗透性比较高,皮肤吸收较好,当遇到紫外线时,也会生成有害产物,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其他的羟基苯甲酸脂类,一方面抑制(雄激素受体)活化,(雌激素受体),导致内分泌干扰,同时长期的影响可能与乳腺癌相关。

还有些成分,本身相对稳定,而且安全,但代谢为次级产物会产生间接影响,如杜鹃醇,生成羟基氢醌和氧化氢醌,导致皮肤白斑反应。

以上是从安全的角度讨论选择成分的复杂性。

从使用美容产品的目的出发,消费者期待所使用的的产品能够带来好的功效。

从功效的角度出发,需要考虑下面几个关键条件。

2.1 在配方中是否稳定

许多抗氧化成分,在水基配方中的稳定性不好,经典成分是维生素C,在水中稳定的pH低于3.2,护肤品的配方无法满足这一条件(规定不低于3,8)。因此在水剂中,如果希望Vc能发挥其效能,需要达到8-20%。在开放环境中,Vit C降解为呋喃酸,在缺氧的条件下,代谢为呋喃醛,这两个过程数小时内即可完成。

2.2 渗透性化妆品法规与安全,化妆品活性成分,化妆品功效,产品开发

关于经皮渗透,一是考虑分子量,在600Da(或500Da)以下的小分子物质,可透皮吸收,经毛囊吸收的成分分子量略大;二是考虑其水溶性,水溶性的成分难吸收(纯Vit C)脂溶性的成分易吸收(Vc IPVc乙基醚)。化妆品法规与安全,化妆品活性成分,化妆品功效,产品开发

2.3 是否具有靶向性

目前大多数单一组分都不具备靶向性,但经设计的纳米乳或脂质体具备一定的靶向性。

2.4 能否释放,适用于贴敷类产品。

如,经试验测试,水基配方体系的面贴膜,经15分钟贴敷后,仍有约50%的组分没有被皮肤吸收。

2.5 是否能代谢为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

许多成分,由于稳定性和吸收性的原因,可能使用其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并非可以直接发挥活性的形式,被称为前体。

比如维生素,最终的活性形式为视黄酸,因此,无论是单一的纯视黄醇、还是视黄醇衍生物、或者视黄酸衍生物,被吸收后,在细胞内仍然需要降解为视黄酸发挥其活性(单身状态)。类似,单纯的维生素,吸收性不理想。试验证实,试验含Vit C的产品1小时,吸收进入皮肤的比例不足1%。作为Vc衍生物,Vit C乙基醚是相对稳定,吸收比例较高,同时,到达细胞后又可降解为维生素C单体(恢复单身)的形式。生物利用度比其他的维生素C形式高。

化妆品法规与安全,化妆品活性成分,化妆品功效,产品开发

相关链接:

我们的服务:

化妆品权威检测